2007/06/28

《七律》薰風 :徐持慶

羅衣飄帶香遙送, 疑是嬌嬈步月蹤
柳底絲絲低復仰, 花間片片淡兼濃
翻書儼似人驅指, 破暑真如扇拂胸
吹皺一池干底事, 南唐中主問從容*


註:
﹙1﹚* 吹皺一池干底事:南唐詞人馮延巳《謁金門》詞:「風乍起,吹皺一池春水。閑引鴛鴦芳徑 裏,手挼紅杏蕊。」後來南唐中主李璟開玩笑的問馮延巳:「吹皺一池春水,干卿底事?」見《十國春秋‧卷二十六 ‧南唐書‧ 馮延巳傳》。後比喻事不關己而好管閒事。

聽 着衣帶隨風飄舞的聲響,嗅得從遠方吹來的香氣,頓時使人察覺到這應是佳人踏月而來的先兆了。柳條被風吹得偃低又復揚起,那些不管雅淡或濃艷的花瓣也都被吹 得片片隨風飄舞。薰風把書頁吹起,就像有人用手指翻揭一般;薰風也把暑氣趕走,就像有人在胸前拂扇,送來陣陣涼意。馮延巳《謁金門》詞用「風乍起,吹皺一 池春水」來描寫乍起的薰風,卻被南唐中主李璟問他:「吹皺一池春水,干卿底事?」笑他好管閒事。

《簡體詩詞》薰風 : 徐持慶

羅衣飄帶香遠送,
隔簾花影動,
疑是故人蹤。
吹開復吹落,
片片有聲紅。
來有情,
去無蹤;
翻書能破暑,
泛水漣漪動。
舟漾漾,
穗颺颺,
柳底搖颯颯,
林影動幢幢。
鬢絲禪榻畔,
茶煙輕颺嬝長空。
一池春水皺,
底事干卿拂從容。

2007/6/22

《簡體詩詞》展望中國詩歌的將來: 徐持庆

傳統詩詞二千年,
騷人歷代富名篇,
於今似風燭,
稀噓復悵然!

語體新詩近百年,
吉光片羽少名篇,
於今難成器,
惆悵復可憐!

造成局面究因緣:
格律囚古典,
無韻害新篇。
路逢絕處宜思變,
廢格律,
覓新源。

簡體詩詞出水蓮,
翻出新泉源。
自由揮灑若新詩,
語彙近唐前。
意境求典雅,
協聲順吻至為先。
漢詩傳統韻,
唯變薪火可承傳。


註:﹙1﹚吉光片羽:吉光,神獸。神獸之一毛,比喻殘存的珍貴文物。

《七律》展望中國詩歌的將來 二首: 徐持慶

宋唐古什盛當時, 爭奈遺風已暮遲。
唱擬黃鸝聲未俏, 行如蜀棧路偏迤。
寒灰坐守燃難復, 爇炭勤添火自炊。
欲出名篇無別策, 唯從瀚海共奔馳。



(二)
一似黃臺再摘瓜, 主流視作爛茶渣。
緣何局面如灰燼, 因有規條若鎖枷。
格律宜鬆拋桎梏, 體裁再闢植根芽。
金科簡化春風拂, 拂出新詩綻火花。


註:
﹙1﹚ 黃臺再摘瓜: 唐高宗皇后武則天,富政治天才,野心極大,手段殘忍。她先廢太子李忠,繼而毒殺太子李弘,再立李賢為太子。李賢害怕武后最後亦會將他殺害,乃作《黃臺瓜 辭》,希望感悟武后:「種瓜黃臺下,瓜熟果離離,一摘使瓜好,再摘令瓜稀!三摘尚云可,四摘抱蔓歸!」見《舊唐書‧承天皇帝倓傳》。後有「黃臺之瓜,何堪 再摘」之句,用以譬喻事物不能讓它再壞下去了。

2007/06/18

《七律》賦賀王瓊女史當選湖北黄州茶村詩社社長: 徐持慶

喜訊飛傳敲夢軒, 廣孚眾望壓王孫。
鬚眉自是三分折, 巾幗居然一社尊。
接任名歸光楚北, 弘詩聲壯長茶村。
廬山一晤匆匆別, 猶記當時翰墨痕。

2007/6/18

2007/06/11

《簡體詩詞》信: 徐持慶

此去陽關阻,
蓬山萬里長。
千絲萬縷說愁腸!
盈盈一水隔,
忽忽三年長。
旅愁堆,
欲把相思寄與,
待青禽傳信,
烏鵲架樑。
寸心憑雁足,
尺素寫思量。
牽我夢魂唯一札,
壯余詩胆但魚腸。


註:
﹙1﹚ 青禽:即青鳥。青鳥是傳說中有三足的神鳥,是西王母的使者。青鳥的典故出於《山海經》,代表送達書信、消息的鳥,也可以說是信使,在古詩詞中常常用來指愛情信使。唐 李商隱《無題》詩:“蓬萊此去無多路,青鳥殷勤為探看。” 又《漢武故事》:“七月七 日,忽有青鳥,飛集殿前。東方朔曰:此西王母欲來,有頃王母至。”後人遂以“青鳥”指 傳信使者。
﹙2﹚ 雁足:漢蘇武使匈奴不屈,徙居北海牧羊。後匈奴與漢和親,漢求武等,匈奴詭言武死。常恵教漢使者謂單于,言天子射上林中,得雁,足有繫帛書,言武等在某澤中。使者如惠言謂單于,單于驚謝。見《漢書‧蘇武傳》。後人以“雁足”或“雁足傳書”指書信即本此典。
﹙3﹚魚腸:古時傳遞書信,以信置鯉魚中,獲魚而宰之,得信於魚腸處。《樂府詩集‧相和歌 辭十三‧飲馬長城窟行之一》:“客從遠方來,遺我雙鯉魚。呼兒烹鯉魚,中有尺素書。” 今常用“剖鯉傳鴻、魚來雁去”等表示書信往來。
2007/6/09

《七律》 信: 徐持慶

一紙原知抵萬金, 將穿望眼候佳音。
愁看灰雁先窺足, 情託青禽早印心。
蘭札未從雲外見, 伊人轉向夢中尋。
斜暉問我癡何甚, 極目低廻為底吟。

註:
﹙1﹚愁窺灰雁先觀足:漢蘇武使匈奴不屈,徙居北海牧羊。後匈奴與漢和親,漢求武等,匈奴詭言武死。常恵教漢使者謂單于,言天子射上林中,得雁足,有繫帛書,言武等在某澤中。使者如惠言謂單于,單于驚謝。見《漢書‧蘇武傳》。後人以“雁足”或“雁足傳書”指書信即本此典。
﹙2﹚ 青禽:即青鳥。青鳥是傳說中有三足的神鳥,是西王母的使者。青鳥的典故出於《山海經》,代表送達書信、消息的鳥,也可以說是信使,在古詩詞中常常用來指愛情信使。唐李商隱《無題》詩:“蓬萊此去無多路,青鳥殷勤為探看。” 又《漢武故事》:“七月七日,忽有青鳥,飛集殿前。東方朔曰:此西王母欲來,有頃王母至。”後人遂以“青鳥”指傳信使者。
2007/9/06

2007/06/02

《七律》筆鈍 : 徐持慶

幾十年來,情迷於詩。每有創作,一似美女描粧,以雪調脂而力使其冰清雅麗,務求脫俗;更且融情入墨,絕不無病呻吟。惜乎讀書有限,未能創作隨心,亦一憾耳!

如煙往事盡如煙, 搦管謀篇五十年。
以雪調脂敷粉臉, 融情入墨灑金牋。
鏤心欲教標新意, 得句偏嫌遜古賢。
胸次書香知不足, 難將高雅託詩傳。

2007/5/27

《七律》情為何物 : 徐持慶

情為何物怎言傳, 苦辣甜酸自糾纏。
卻怨啼鶯驚妾夢, 總期歸雁紮君牋。
聯成比目猶糖漬, 拆散鴛鴦似火煎。
剗襪步階殊可憫, 踰牆折杞更堪憐。


註:
﹙1﹚剗襪步階:剗:僅、祇。剗襪:僅穿襪履地行走。李后主有《菩薩蠻》詞,描寫與小周幽會之私情:“花明月暗飛輕霧,今宵好向郎邊去。剗襪步香階,手提金縷鞋。畫堂南畔見,一晌偎人顫。奴為出來難,教郎恣意憐!”
﹙2﹚踰牆折杞:《詩經‧鄭風‧將仲子》:“將仲子兮,無踰我牆,無折我樹杞。” 將:請求;仲子:排行第二為仲,仲子即老二。樹杞:杞柳。此詩詩意,乃謂一男子欲越過鄰家圍牆私會心儀之女,女子道:“請老二呀,不要跨越我家的牆,不要踩折我家的杞柳樹。”因怕別人說閑話。此詩抒寫舊時女子與男子私會的憂懼,既愛又不敢愛,反映封建禮俗的束縛。
2007/5/20

《詞》摸魚兒 --情為何物 : 徐持慶

“情為何物”一語,出自金朝詞家元好問《摸魚兒》一詞,以詞描寫大雁殉情的故事。作者在詞前小序中說:“太和五年乙丑歲,赴試并州,道逢捕雁者云:‘今旦獲一雁,殺之矣。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,竟自投於地而死。’予因買得之,葬之汾水之上,累石為識,號曰雁邱。同時行者多為賦詩,予亦有《雁丘詞》”。今謹依元好問《摸魚兒》一詞元韻賦成下闋:

山無陵、天崩江竭,此生何悔心許。兩情相悅相知日,甜蜜豈知寒暑。貧亦趣,諧嘉侶、相如贏得當爐女。濃情蜜語,效渚畔鴛鴦,花間蛺蝶,頭白不相去。

淒凉事,慘切盆歌擊鼓,人間無比悽楚。倩誰呵拭鰥夫淚,更淚似淋鈴雨。因 甚妒?竟忍令、詩題鮫帕埋芳土。遺恨千古,忍泣問蒼天:「情為何物?」冷落訴無處。


註:
﹙1﹚山無陵、天崩江竭:陵,山峰。漢樂府民歌《上邪》:“山無陵,江水為竭,冬雷震震夏雨雪,天地合,乃敢與君絕。”意謂:除非高山夷為平地,江河流水枯竭,寒冬雷霆震響,炎夏飄落大雪,天地合二為一,衹有這五件事同時出現,才敢和你斷絕情義。
﹙2﹚相如贏得當爐女:漢文學家司馬相如以琴挑動新寡的卓文君,兩人相愛相慕,文君私奔,與相如在臨邛賣酒。卓文君當爐,司馬相如圍一條犢鼻褌洗酒器。見《史記‧司馬相如列傳》。
﹙3﹚盆歌擊鼓:指喪妻。見《莊子‧至樂》。
2007/5/18

《 簡體詩詞》情為何物 : 徐持慶

情、情、情,
何物喚為情?
人間有冷暖,
世上復多情。


衣帶漸寬終不悔,
為伊消得人憔悴,
縱苦卻癡情。


閨中獨看鄜州月,
欲息干戈亂又興,
夫婦別離情。


今年相訂明年會,
人面全非花巳罄,
滿懷失落情。


相去日遠衣帶緩,
可憐閨夢漢家營,
深閨怨婦情。


春蠶到死絲猶繞,
蠟炬成灰燼未冰,
凄凄瀝血情。


過盡千帆望不到,
寂寥腸斷白蘋汀,
倚欄盼望情。


玉骨久成泉下土,
壁間祇剩舊墨痕,
空床卧聽南窗雨,
誰復補衣夜挑燈;
空餘弔悼情。


垂楊衹解惹春風,
何曾繫住不遠行,
一曲離歌兩行淚,
不知何地再逢迎;
離人呼喚情。


今宵欲向郎邊去,
趁此月暗映花明,
幽會有私情。


瞰亡往拜虛敷衍,
口蜜腹劍暗藏兵,
假意復虛情。


寧我負人毋負我,
得魚忘筌失性靈,
冷酷更無情。


情、情、情,
何物喚為情?
人間有冷暖,
世上復多情。


註:
﹙1﹚瞰亡往拜:《孟子‧滕王公下》:“孔子亦瞰其亡也,而往拜之”。瞰:窺看;亡:無,此指人不在家。指窺伺別人不在家才去拜訪他。陽貨想要孔子來看他,又不肯失禮逕行召喚。當時有條禮節,大夫對士有所賞賜,倘若士當時不在家,不能親自拜謝,過後便得到大夫家裏去答謝。於是“陽貨瞰孔子之亡也,而饋孔子蒸豚”,即探聽到孔子外出時,給他送去一個蒸小猪,借此召孔子來答謝。孔子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,“孔子亦瞰其亡也,而往拜之”,既不失禮,又避免和陽貨見面。兩個人都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虛情假意地做樣子,走過場。成語“瞰亡往拜”,就是形容本來不想見面,但又要走一下前去拜訪的過場,假意虛情以敷衍對方。
﹙2﹚得魚忘筌:筌,捕魚的竹器。筌,也作荃;荃,香草,可為魚餌。得魚忘筌,比喻達到目的後就忘記了原來的憑藉。語出《莊子‧外物》:“筌者所以在魚,得魚而忘筌;蹄者所以在兔,得兔而忘蹄。”
2007/5/19